四維進化觀 -人類進化與文期發展的互動
(一) 根據「源自非洲」論,約四萬五千年前到達亞洲的非洲人在約一萬至八千年前已明顯分化成為外貌和體質都不同的兩大族群 - 即在大陸上以農牧業為生的蒙古人種和在太平洋諸島上以漁獵搜集為生的印歐血系種族(相關討論, 可參考我探討中華文明發展的網誌). 這是否揭示大陸上農牧文明的發展造成了種族的異化 - 即文明的發展締造了華族?
(二) 考古學的發現顯示「人類行為」的發展在中國大陸北面呈現「突發」的態勢 - 即所發現的人類遺物與遺跡都在大約在五萬年前左右大量出現, 但南方則呈現「漸進」的態勢,而後來歷史的發展, 也展示文明由西北向東南傳播. 但遺傳基因的分析則顯示南方族群定居的日子則較北方族群長久.(CHRISTOPHER J. NORTON AND JENNIE J.H. JIN,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18:247–260 (2009)). 這是否揭示著中華文明是華族在某種特殊環境因素的催化下而生成的呢?
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能不能證明文明的發展對種族的異化是否有實質的影響與及兩者之間如何互動. 在研究這個課題時,以色列學者Jablonka等人近年提出「四維進化論」(Evolutions in four dimensions) 是頗堪借鏡的. 她主要論點是人類的進化由基因(Genetic), 基因外因子(Epigenetic) - 泛指不經基因而直接由母體承傳的生理特質, 人類行為(Behavior) 和文化(Culture) 等四種因素共同決定. 當中主要的論點是 :- 不單基因決定外觀(phenotype), 外觀因素, 在適應環境以求生存的情況下,也可以外變基因.
- 人類的個人行為和集體行為 - 文化, 可以通過對自身繁殖的取向和改變生存環境去決定可以承傳給下一代的特質,從而影響進化.
下圖是我基於四維進化論對人類進化和文化承傳的簡化構想,藍色的箭號代表自然力量,而紅色的箭號則代表人為的力量 :注意: 我暫沒有把人為改變基因和物種之間的基因傳播(通過如病毒等介體)等尚未確定的因素考慮在內.
在後面的章節裏, 我會嘗試從「四維進化論」的視野出發, 去歸納和分析相關的研究發現和理論從而整理出中華文明的發展和種族的異化或進化的關係. 我相信這種探索不單有助於暸解中華文明過往的發展和未來的趨勢, 亦可把思考提昇到更廣義的人類起源及發展的層次 - 一直以來, 傳统的學說都認為文明的發展是人類出現之後的事, 而一般的想法更認為人類是處於進化項端的高等生物,而文明的發展則是建基於「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和限制之上. 但愈來愈多學者相信,進化的步伐並未停止, 人類只是進化的「中途站」而不是「終點站」而人類文明的發展,包括文化與科學,對人類進化的本體因素(如基因變異)和環境因素(如自然選擇和淘汰等)都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 所以我認為用進化的角度去研究文明發展史是具劃時代意義並對我們的將來有重要的啟發作用的.